SEE::SLL项目流程/仨儿之建议集
知识管理建议
如何反省自个儿的知识管理习惯,提升知识积累效率?,,,
总则
收获后,分享,将引发更大规模的收获 .. ;)
总参
- KUP Thinking abt.KM - XMind - Social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 少做一點不會死! - XMind - Social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从无知到有知
来自: 4G spaces http://blog.youxu.info/2010/02/03/informed-ignoranc/
很有共鸣! * KUP Thinking abt.KM - XMind - Social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 http://www.xmind.net/share/zoomquiet/coup-thinking-abt-km/
学习的层级,最早是从 秀丽老师处得到感知的...
->不知己不知
->不知己知
->知己知
->知己不知
的确就象当前说的是从一种"无知"到另外一种高层次"无知"
* 收录在 可爱的Python 一书中: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ObpLovelyPython/0Days
俺在学习管理的探索中发觉,知道其实也是分两种的: ``` - 以为自个儿知道 - "不知己知"层级 - 大致的快速学习过相关技术,并没有多少实践,但是比单纯的知道已经高了一个层级 - 但是其实,是不知道自个儿知道的知识在领域知识中的分布,以及其它关联知识的关系 - 面对具体问题时,就很"赌"了 - 这是一个体验到知识增长的同时,又对解决问题依然没有什么把握的痛并快乐的过程
- 明确自个儿知道什么
- "知己知"层级
- 就是通过实践,或是深入的对领域知识的探索,掌握了方面知识的整体了解
- 明确自个儿已经知道的部分在面对什么问题时可以有足够的支撑,作出明智的决策
- 这又是对"不知己知"层级 不断的自我否定和完善的过程
- 痛苦的过程 ```
资料收集的习惯
另外,分享个资料收集的小习惯:
现场挖掘!
有时候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自个儿中意的资料后,立即从现场开始挖掘:
* 这个能写出靠谱文章的人,又有些什么研究领域?
* 又有什么靠谱的文章?代码?社区?
* 又有些什么关注的朋友? 朋友们的分享?朋友的朋友的研究领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好人周围必定是靠谱的人,立即从现场挖掘下去! 将可以抓取到的好文章都先 ScrapBook :: Firefox 附加组件 下来,
* 以后慢慢回顾,再分类,再聚合,组织出自个儿的,,,,
* 这也是俺的 weknow 的核心假设,,,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WeKnow/DemandOrderRep
出自:使用Thunderbird离线管理Google月历 - SocialLearnLab-Members:“教育大发现”核心成员列表 | Google 网上论坛
发表是最好的记忆
习惯而已,任何所得,立即记录 ;)
候捷 老师说的,发表是最好的记忆,,,,
嗬嗬嗬,这也是俺一直忽悠的:"发表是最好的记忆"
* http://jjhou.csdn.net/article99-8.htm
俺是从台湾候捷老师网站看到的, 然而来源是 胡适!
- 作为老技术图书专家 候捷老师 的网站:
表现出了治学严谨,分类自然,处处为读者着想的学者风范, 这是俺在 SLL 主站看不到的,,,,
出自:好看教研(ItcHaokanbu)项目管理经验分享 - SocialLearnLab-Members:“教育大发现”核心成员列表 | Google 网上论坛
~~~~
不用感謝俺,
俺分享靠谱经验,有人愿意尝试,
俺就可以收获进一步反馈,可以完善经验,俺得感谢大家哪...
出自:关于“教育大发现”社区功能架构的一点建议 - SocialLearnLab-Members:“教育大发现”核心成员列表 | Google 网上论坛
~~~~
> 简单可行最好,如果需求工具太多,怕大家应付不过来。
* 是也乎,SVN 这个版本管理工具是任何对自个儿知识负责的人都应该学习和使用的,这样才能够进入有版本管理的知识管理境界,
出自:关于“教育大发现”社区功能架构的一点建议 - SocialLearnLab-Members:“教育大发现”核心成员列表 | Google 网上论坛
~~~~
是也乎,不过,有个技巧:
先让自个儿爽起来!
对于社区,知识,有具体探索目标的核心成员们,
先得找办法,让自个儿在使用/积累/传播社区知识时爽起来,
这才有发言权, 推广的资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所有改进, 先将自个儿改到位了,
也就真明白相关细节和好处了,这也才可以达到足以推广的程度,,,
出自:关于“教育大发现”社区功能架构的一点建议 - SocialLearnLab-Members:“教育大发现”核心成员列表 | Google 网上论坛
~~~~
录音!录像!照片!文字!
一个都不能少!
外地的成员,就依赖这些异步知识储备来同步认识了
出自:与社区顾问陈堃小聚 - SocialLearnLab-Members:“教育大发现”核心成员列表 | Google 网上论坛
Wiki 使用
问题:求助:wiki 条目的编写 -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 Google 网上论坛 ``` 2009/11/8 yibie :
虽然我的wiki初步搭建 但是我对其中wiki条目的写作还有很模糊的地方
不知道ZQ有什么好的提议吗? 我参考了 维基百科 的写作方式,但是觉得那个是适合多人wiki的,个人wiki该怎么写呢? (条目应包含的要素,wikiwords该如何设置……) ```
非常经典的疑问,俺将讨论转发到对应的邮件列表了... * (PKM2008 关注个人知识管理; * sociallearnlab 教育大发现关注通过SNS改良高等教育;) * 个人知识管理:Wiki 该怎么写?
- 其实感觉不知道怎么使用维基,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中最有用的课程应该是 图书馆和信息搜索 这门选修课;
用维基来组织自个儿的知识/思想,和使用其它平台来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 维基想用的好,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整个维基核心分类结构,而且必须稳定,永久不変
- 其它平台则是"管埋不管杀",可以非常方便轻易的输入和收集,但是没有哪个是关注日后的整理和快速查找和使用/再创造的!
所以,进一步的,感觉不知道怎么使用维基的根本原因是对自个儿不了解,无法对自个儿的知识体系有一个稳定的明确的认识; 从而无法简洁的判别某一文章应该属于什么分类,日后将怎么使用,又会和什么文章产生关联....
- 使用自个儿长期收集书签时的分类原则
- 先将分类索引页面建立好,坚持这样一种维基维护行为:
- 明确将写文章的分类
- 在对应分类中创建文章入口
- 完成文章的撰写(或是初稿)
- 将文章和其它相关的文章*相互链接起来**1. 定期回顾近期文章,进行合理的分类调整和修订
并坚持将对应的文章,在一切可能的网络沟通情景中,进行分享!以便获得反馈不断的完备这一文章
定期反省自个儿的知识体系:
- 最好使用思维图谱工具来自我分析 e.g.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ZoomQuiet/AllAboutMe
- 明确自个儿的学习和积累方向
- 明确学习方向的关联知识领域**
这样维基的积累和整理将越来越有针对性,对于其它同学来查阅也就越来越有了针对性,
这一个人维基的价值也将逐渐累积起来了...
参考:: * Wiki导览 + 从入门到精通MoinMoin * http://www.woodpecker.org.cn/share/doc/SKSIG/DriveIntoMoinPub/
-- http://zoomquiet.org 人生苦短? Pythonic! Free as in Freedom! 哲思社区:http://zeuux.com
Blog 写作
对xiuli老师写博客的建议
>> > 我有时候用写日志形式,来不断整理资料,整理思路,但是心里都有想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很多时候不动手写是不知道自个儿是否真正知道的,,,,
因为人的思维是网状的,但是和其它人沟通是线型的,
自个儿头脑里的思想是否可以线型化,
其实是标志着自个儿是否真正理解和想透了相关问题,,,
对于 xiuli 老师的Blogging 热情是敬佩的,但是追踪 xiuli 老师历史上的各个博客,就非常明显的感觉到:
0. 重复,好文章和思想,反复的在以不同方式的发布
1. 零碎,好思想,总是嘎然而止,不过瘾,,,
2. 混乱,也许是各种Blog 系统的编辑器问题,
老师的文章,体现出的是千差万别的排版方式,不象是同一人写的,,,
,,,
> ==〉仨儿给我的建议,结合我现在项目管理工具的学习运用,以我个人为例,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个人知识管理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以及仨儿对我的建议,我把我自己所想到一些具体想法写在仨儿建议的下面一行,跟大家共同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 相关思考是在N久前的项目中逐渐形成的:
- 刚刚得知,对于知识关系的挖掘和自动分析有自由软件: Weka
- 其实就俺的体验, 知识流通的分析图谱已经非常直觉的说明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和积累,已经分享的原因:
在我们整理和完善过往文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形成自个儿知识平台的过程, 而通过读者们的反馈,就对此平台的测验,,,
> ==〉如何解决重复发布问题,如何由一个入口,能够向可能需要发布的不同地方发布?
其实就俺来看,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果我非常看重自个儿的文字,对自个儿发布的内容非常有责任心,
那么必然意识到:
0. 自个儿写的是有版权的,是要进行标注和声明版权的!
1. 自个儿写的是代表自己的水平和学识的,不是情绪的宣泄,内容是得负责任的!
2. 自个儿写的是消耗了社会劳动时间的,是自个儿的生命一部分,是不允许丢失的!
3. 自个儿写的东西,一但发布,将在网络中流传很长时间,可能引发长久的响应和回复,这也是珍贵的!
- 这样,在选择/迁移Blog 系统时,必然会选择有合理数据导入导出支持的环境;
- 而且一但迁移,必然要将文章和回复都完整的迁移走,,,
- 意识到一切都是不可轻易抛弃之后,
- 自然会考虑到随时可以快速定位相关文章,每个文章应该有合理的多层次的索引/定位,,,
- 一切,自然也就条理化,和自个儿的知识平台契合了,,,
这里可能还要分几种情况::
* (1)简短言论,类似Twitter那一类内容;
* 这不是完整叙述和思想,只是片段,不用关注,当然是最好的消息来源,发现有意义的,就得专门时间挖掘下去,收集完整的知识段,,,
* (2)中长文,类似blog上写录的内容;
* 这些应该是主体关注,短小,内聚,完备的文章,是最容易传播和使用,以及被再次扩充和利用的,,,
* 而且这些是应该根据反馈不断修订,形成完整,可用的知识点,,,
* 而且每个关联文章都应该可以方便快速的相互链接起来!
* 这也是维基化的Blog 写作方式,
* Blog 也提供了 RingBack TrackBack Tag Links,工具来支持好文章的不断完善,
* (3)长文,比较系统的整理过的文章;
* 这是最终产物,也是阶段性的总结,不用太关注,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自动聚合成了,,,
> "仨儿:1. 零碎,好思想,总是嘎然而止,不过瘾,,,"
* > ==〉针对这点,我想到可能的原因:
* (1)有些想法,可能有个发展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做了同一主题的不同记录;这种过程性发展性思考内容,如何记录管理?
持续修订,不要将Blog 看成不可修订,增补的,,,,那不是Blog 的约束,,,
当然也可以尝试 用维基来写Blog , 或是使用 WikiBlog 系统,,,
* (2)有些想法需要深入挖掘,一是到类似列表中多人进行研讨;二是需要通过实践项目来深化思想认识。在邮件列表中研讨可以及时整理,例如整理到blog上。通过实践来系统地深化认识的实验,就好像在好看簿中发起的合作项目一样,可能是个工程性问题。如何在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及时整理提炼知识,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似乎是一种创造知识的过程。
长期,主动,及时的整理,积累就好!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MiscItems
就是这么来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也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你的笔记有充分/科学/及时/定期清理的分类和保存!
否则,记了白记,等于没有记,因为使用时,找不到了!
(3)有些想法,可能需要与相关的资料关联起来,如何及时关联到与之关联的资料?
所以!资料得随手在身边, 在头脑里没有形成文章前,相关的资料就应该分类好,聚集起来,以便在撰写时,可以快速获得,,,
> ==〉 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比较系统化地来表达自己?Blog我原先定位还主要是便捷自己记录管理信息,同时做些分享.
Simple is better!
使用维基风骨来写,关注表达的内容结构和外部链接,其它的都是浮云,
* 所以,俺的主力Blog: http://blog.zoomquiet.org/pyblosxom/
* 是使用 t2t 撰写,SVN 自动发布的,一切都在SNV 中有永久备份的,,,
* http://blog.zoomquiet.org/pyblosxom/FLOSS/PyBlosxom/060121-PyblosxomFixLog4
* 专门发表,比较固定领域的思考/行动成果,辅助博客:
* http://zoomquiet.blogspot.com/
* 借助 Blogger.com 的服务,通过 邮件快速发布,记要性质的东西,也是有永久备份和快速迁移的支持,,,
实际上俺原先也想充分使用 Dil.iso.us 的,
但是,发觉中文网站的暴毙率非常的高,基本上链接可以存活的时间最多2个月,
所以,快速转向了将网页真实的抓取到本地,离线也可以继续查阅的 ScrapBook ,,,
只是,ScrapBook的功能实在简单,只有目录,没有TAG没有克隆,没有,,,,老师
- 当然如果对个人收集的操作需求非常强的话,推荐使用Zotero :: Firefox Add-ons
- 简单介绍: 十大拒絕使用Zotero的理由 :: ten reasons for not using Zotero
- 专业分析: Firefox 的杀手级扩展── Zotero - SiGMA Cube
- 有Word 的插件: 在 Microsoft Word 中使用 Zotero - 文管苑
- 扩展的神奇使用: 《純敏達康》 » Zotero + Amazon:個人數位資料庫
> 我想是否需要用wiki做个个人主页,如:http://code.google.com/p/sociallearnlab/wiki/xiulizhuang 作为一种信息的入口? 这样是否可行呢?
- 这完全看你的需求,刚好发现相关的成体系的思考:
- 简单做(ZTD)的十个好习惯总结 - 褪墨
-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10-habits-of-ztd.html
俺现在的资料管理基本形成: +-- 网页收集 ~ ScrapBook +-- 下载收集 ~ 合理的固定目录 +-- 每日记要 ~ Zim 桌面维基 http://linuxtoy.org/archives/zim.html +-- 被动接收 ~ Twitter/列表/Blog 推送 \-- 主动发布 ~ Blog+Wiki
这样一个相互关联的分层管理体系,,,
Just do it!
使用Nike 的广告语!
你不坚持去作,去改进,永远是乱的!
任何作家给你的写作经验,永远只有: 写!
在社会化背景中的学习分享发布,经验或是方案永远:
写!然后修订!
在社会化关注和反馈中,不断的修订,增补,完善你心中固定的目标!
其实,只是在和大家,有相同述求,追求,思考的大家相互沟通中,俺的这些观念也才能成型,分享成文章的,,,,
如何把信息与人建立有机联系?无论是信息找人还是人找信息?
让信息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
任何文章,都可以就地获得创建人/主笔人的信息;
任何文章,都有相关知识领域/点/讨论的链接;
任何人的维基页面,都有他创建文章的列表,以及他有兴趣的,在学习的文章列表;
,,,,
出自:好看教研(ItcHaokanbu)项目管理经验分享 - SocialLearnLab-Members:“教育大发现”核心成员列表 | Google 网上论坛
TOC
Discuss
还有什么想法?持续聚集哪,,,
搜索技巧
SEE:: * 第7周上课主题 - SLL2009S | Google 网上论坛
``` 2009/4/1 xiuli :
第7周教学,在传统教室中进行,重点是关于2.0网络中搜索技巧的分享、以及如何分析搜索资料的方法的介绍(将会采用两次课的时间)。
大家是否可以跟贴,我想了解大家在这方面已有的一些实践情况,比如你曾经试图查过什么、怎么查的、结果如何等?碰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新发现?
```
俺最大的体验是: * 一定要用纸先记录下来自个儿想搜索什么! * 否则在探查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另外的线索吸引走忘记要搜索的... 囧rz..
个人建议:
* 基本的搜索技巧要掌握:多关键词,组合条件,指定文字,,,
* 耐心: 搜索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极速学习过程:
--> 一个模糊的想法
--> 调查检验
--> 确认/发现业界标准名词
--> 广泛查阅: 维基/blog/BBS
--> 大致明白自个儿的真实问题
--> 精确搜索到!
* 使用好工具,随手将搜索痕迹保留下来
* ;-) ScrapBook 就非常好用,可以抓取意外的好知识片段,先保存在本地,解决眼前问题后另外慢慢学习...
回复:Yibie的知识管理流程与工具选择
yibie <gunshotbox@gmail.com>
sender-time Sent at 22:17 (GMT+08:00). Current time there: 8:40 PM. ✆
reply-to gtdlife@googlegroups.com
to Mastermind讨论组 <mastermind_cn@googlegroups.com>,
pongba@googlegroups.com,
sociallearnlab@googlegroups.com,
gtdlife@googlegroups.com
date Mon, Dec 21, 2009 at 22:17
subject {分享}{个人知识管理}Yibie的知识管理流程与工具选择
继上篇文章,我选择了Vim以及Vim的插件Vimwiki来作为我整理知识库的工具。关于工具与心法谁更重要的争论,已经听过很多,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蛋与鸡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你而言,怎样做才是最正确的。而且,我要澄清的一点是,工具与心法互为表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来看待。工具的选择,以及应用的方式,体现着你的所运用的心法;而心法上的认识则决定着你使用着的工具,以及你运用工具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了解心法开始,来认识心法的内容;也可以从运用工具开始,体悟心法的实质。
个人知识管理:我的流程与工具 - 学无止境@一点一滴 http://www.gtdstudy.com/?p=1357
原来从这儿转发过来的,应作者指派,对应回复俺的体验在行文...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
这张图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大致上是:
收集—》组织—》分析—》总结—》实践—》发表—》对话。
而我个人的知识管理流程则是: ```
数据采集(笔记,软件,思维导图) 知识提炼(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加深理解(将自己思考的总结写出来,发布到Blog;或是直接Wiki存档) Wiki存档(最后利用Wiki将这些总结存档,将知识结构化,形成自己的思维地图) 分享(博客评论、论坛回应、QQ群、读者讨论)
```
俺更加认同 SECI模型(野中郁次郎 & 竹内弘高)
*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nonaka_seci_zh.html
因为这种循环式的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在社会中传播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 就个人来说,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
0. 个人知识平台发展方向
1. 个人知识管理统一界面
2. 个人知识管理习惯
3. 个人知识分享空间
而且是严格递进的...
* + 不清楚自个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学习是无序的,无结构的那么是无法使用知识管理来进行高效化的;
* + 如果知识管理界面不统一,那么长期频繁的切换,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操作过程中丢失的体验片段;
* + 但是一但有了比较固定的知识管理流程后,不能及时形成自觉的定期的习惯行为,依然无法形成正向积累;
* + 可是,就是算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没有一个有效反馈的分享人群和空间,那么个人学习行为的效果就无法及时得到认可,就没有成就感,无法形成自我激励,无法长期坚持以上所有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象限
这张图从每个工具所属的层次,来说明每个知识管理工具的特性。比如说,Wiki和博客,是完全属于「创造」这个层次的。
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的内化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形成个人的竞争核心,从而增强个人的竞争实力。这一点与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目的、方法混为一谈。
俺认为,在PKM 过程中,知识的社会化分享,比内化更加重要!
- 因为只有可以分享出来的知识才是知识,否则只是经验
- 无法在传播过程中被其它人认可的知识,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或是低效率的认识
- 无法及时帮助他人在同样问题域中得到好处的知识片段,是低价值的,是无法令自个儿获得成就感觉的
- 在同其它知识场交互过程中的内化,效率更加高
相关: ZqSayKnowledgeManagement - sociallearnlab - SLL.org社区增进 ZoomQuiet版 实践参考 http://code.google.com/p/sociallearnlab/wiki/ZqSayKnowledgeManagement
现在来谈谈我的工具选择:
从工具选择来看,有点问题: * Xmind --> CintaNotes 是无法相互转换的; * 而且当前,所有主要知识收集和沟通,都在互联网上,网页和 CintaNotes;Vim/wiki 都是没有直接通道的...
Vim+wiki插件,是非常非常好的选择,不过,俺更加口水: * Emacs+org_mod+Muse
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找到满意的PKM 工具体系; 但是想象中感觉应该是:
+ 界面统一在 FireFox 中
+ 网页的收集,分类,标签,评注,再创作,分享,都是一键式的
+ 和本地维基是可关联的
+ 远程发布和同步,通过简单的 命令行工具组合是可以作到的
+ Xmind 只能是作为总结式的体系分析记录~当然付费版本的功能是可以延伸到其它媒体的
资料管理——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针式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有着一个优秀的特性,那就是它支持管理所有文件类型,而这门功夫只有「针式个人知识管理 软件」独有,可谓是独步武林。我测试了这么多的工具,大多数都只是支持单一的格式(Txt、Html),或者有限的几种格式。而如今,知识载体已经变得多 样化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都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如果仅仅是支持一两种格式的文件,明显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另外,它还支持树状列表,支持标签管 理,快速搜索(确实很快),颜色分类。
当然这款软件还未成熟,但是已经有众多优秀的特性。我与该软件的开发者谈过,我的建议是,工具不应该承担观念传播的责任,工具仅仅是有助于观念的传播,希望他在开发该软件的时候避免过于理想主义,而专注于工具的本身。
思维导图——Xmind,Freemind
思维导图,是很好的笔记工具,以及思考工具,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适合横向思维的发散。另外,我正在尝试使用概念图工具,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相比较来说,概念图适合纵向思维的发散,偏重于每个动作的连接。
笔记软件——CintaNotes
我使用CintaNotes的原因是,它可以一键保存文本,从任何格式,只要是文本,就可以用它来保存。另外它还可以将它保存的内容导出为Txt格式文件,方便与Vim结合。
Wiki——Vim,Vimwiki
Wiki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知识管理的终点,最终所有信息都要存放在这里。通过关键字,可纵向以及横向的管理知识节点,方便。在使用Wiki的过程 中,都会面对一个困惑,就是Wiki该怎么写?因为wiki的思维方式,很多人还没有尝试过。而wiki代表着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我使用Vim,是因为Vim是最方便的文本编辑工具,可以使用它的内建命令,以简单的步骤实现复杂的要求。最重要的是,Vim里面内建了正则表达式工具,可以用一个命令取代重复的工作。
而Vimwiki的特性,不用我多说,因为Vim是如此强大,而与Vim结合紧密的Vimwiki自然是首选。而Vimwiki在使用上也很方便, 基本上是属于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虽然实现起来还有点简陋。但是胜在简单,够轻,适合个人使用。而Vimwiki的官方主页上也写着,Vimwik就是专属 于个人的Wiki工具。
三、知识管理的公式
>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要素。虽然这张图是针对组织知识管理的,但是个人知识管理也可从中借鉴。
我理解是这样的:
知识管理等于人通过信息技术组织、管理、创造知识,并通过分享,将知识管理的价值最大化。
PS:文中的图片来源已经不可考,非常抱歉无法引用图片来源,如果谁知道来源,请方便告知一声,我将马上添加图片来源。
...
```
你好,我是Yibie
-- 很高兴您加入GTD Life 交流圈 我们的Blog是:http://www.gtdlife.cn 订阅地址:http://feed.feedsky.com/GTDlife ```
Yibie发起的KM意义思考
大家都叫我老杨 »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 *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为了提出解决方案 * 知识管理=知识收集+知识加工+知识创造
俺也白话一下,俺一直坚持建议的:
+ 整理->加工->产出 得和自个儿或是自个儿的知识交流圏形成良性闭环:
- 不能停止的
- 是要对之前的产出也纳入整理->加工->再产出 循环的!
- 循环速度越快的说明产出是靠谱的
+ 知识管理本身不是产出的前提,KM本身就是成果,其它的持续产出不过是坚持KM这一活性过程的必然意外收获而已
TOC